top of page

Back To Thy Roots For Sheer Happiness

樂山樂水樂土樂根源

2019  |  2021

About the Exhibition

薄扶林村 

 

根據新安縣志,薄扶林是有差不多三百年歷史的古村;只是都市化恍似懸在頭上威脅拆 村的一把劍。過去一段時間,村民以「留住」的情懷,留下家鄉留下住,扎根在地深厚共同 歷史,化作行動的力量信念,重拾「薄扶林村民」及「百年老村」的歷史感。 薄扶林村火龍已列表成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村民會展示火龍師傅,結合年老村民記憶及 青年村民之力,協力重新紥作承傳失傳已有五十載的「火牌」。為舊牛奶公司牧場工作而聚 居薄扶林村的鶴佬人,以傳統檑茶菜茶,宴請村民,一顯鶴老人好客豪氣的性情…… 

長洲西灣 

長洲西灣漁民世代浮家泛宅,灣泊西灣海域捕魚,直到六十年代才在岸邊興建美經援村,上街居住。 縱然宅居陸地,仍無改世代發展出來的漁民文化,村內處處可見海上生活智慧的痕跡。結繩 絞纜的船上生活技能,變成家居裝置日常掛飾;按季節以海鹽醃製日曬脫水保存海產魚穫, 走在村內已能嗅出時令。 是次展覽把漁民口耳相傳手造的漁網編織和海產保存技藝與公眾分享,傳承漁民世代的智慧。 

粉嶺龍躍頭 

龍山流下鳳水,沖積一片肥沃粉嶺平原,圍頭客家聚落先後落地生根,由稻米農耕孕育出多 元文化。城市化急速發展,像把發展了幾百年的稻米文化遠遠拋開。 明愛過去幾十年與村民一起整理塵封的舊日,發掘那曾經棄若敝屣卻又彌足珍貴的文化寶 藏,發現米食、歌謠和服飾,都是在地簡樸的美感追求。 是次展覽,會展示由稻米而衍生出的米食文化,重點展現手粉、茶粿、灰水糉等小食;歌謠 是世代的心聲,圍頭客家各自發展出圍繞農耕生活的歌謠文化;傳統的彩色涼帽花帶,為樸素的農民婦女衣服增添色彩…… 希望可以藉著傳統的歌謠手藝工藝,結連現在往昔,再復傳承。

元朗客圍村落

遊走錦上路,自會發現大大小小的圍村和客家村落散落其間。蒼海桑田,雖不復見昔日農耕,但老村民依舊散發濃濃的農耕文化;日常翻土播種,偶遇也能輕鬆閒話家常,樂於分享手栽的無農藥菜蔬,有緣的更可品嚐親手製作的傳統茶粿,散發出家常又化不開的鄉土情懷。若能深度探索,更會發現不少住了兩代三代人的老潮州、這些「家己人」(自己人)比我們想像的還要開放,閒時圍爐「呷茶(音爹)」(功夫茶)不分男女,無所不談;以傳統印模手造大小不同圖案的潮州茶粿,盛載傳統的祝福寓意;愛煲「潮」劇,樂師合奏更絕非「自己顧自己」的潮州音樂,反而蘊含凝聚族群的團結精神。誠邀大家細味地道傳統的鄉村文化,一起品嚐為其創造現今世代的意義。

西貢對面海

昔日西貢漁灣處處,糧船灣、滘西、官門水道、橋咀、大湖角等地的漁民,離水寓居西貢對面海已愈四十載。地面生活的日子愈長,水面生活的記憶愈薄,甚或認為那些儘是過時的事物;但每當談及往昔生活,卻又似如魚得水,生活種種智慧的記憶,有若澎湃湧泉,不能止息。憑著一雙巧手,漁民以一「枕」一「鰭」引導繩子,結成張張堅實耐用的漁網,連繫世代漁民的生命,譜寫生活的歷史。漁民婚嫁時以「嘆生禮」表感激父母,在喪禮時以「嘆死禮」表達對逝去者的哀痛之情;代代口耳相傳嘆歌,正是漁民的「嘆聲」......

「嘆」出漂浮四海的故事......
「嘆」出一生的人與情......

bottom of page